Responsive image

发布时间:2017-07-05 来源: 浏览数:1439

 

每周简报

(二十五)

健康教育科                                        2017.6.19-6.23


中心信息

德阳市儿童伤害监测工作培训班顺利召开

623日,德阳市2017年儿童伤害监测工作培训班在德阳市疾控中心三楼会议室举行。四川省疾控中心慢病所副所长陈晓芳、儿童伤害专家易光辉、德阳市教育局后管中心主任游正华、德阳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刘怀志出席并致辞。各县(市、区)疾控中心儿童伤害监测负责人、当地教育局部门负责人、德阳市教育局直属学校负责伤害监测人员共计50人参加了培训。德阳市疾控中心慢病所所长谭大华主持会议。

陈晓芳所长对全省儿童伤害监测工作情况进行了介绍,着重强调开展儿童伤害监测工作的重要性及意义,对德阳市儿童伤害监测工作得到教育部门的配合给予了高度评价;德阳市教育局后管中心游正华主任强调德阳市学校的伤害监测工作需落到实处,做好伤害监测信息填报工作。

四川省疾控中心易光辉教授就我国当前儿童伤害监测现状进行了细致而深入的讲解,谭大华所长对我市儿童伤害监测工作方案及儿童伤害监测信息的采集和填报作了详细介绍和实际操作,培训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县(市、区)动态

国家健康教育中心专家组一行到绵竹市

调研学校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

 近日,中国健康教育中心研究员吕书红一行4人组成的2017年国家健康教育中心专家组对绵竹市学校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

专家组一行先后来到南轩小学和遵道学校,通过实地察看、访谈学校领导和教师、学生问卷调查等方式,调研学校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开展情况,了解学校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情况、典型经验和做法以及健康教育的需求,深入挖掘学校健康教育促进工作的典型经验和亮点。

在随后的座谈会上,专家组通过听取德阳市卫计委、德阳市教育局、绵竹市教育局以及绵竹市卫计局关于学校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汇报,对学校开展的健康教育促进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吕书红研究员希望绵竹市要继续做好学生的健康教育工作,同时整理和提炼优秀的做法和经验,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榜样和辐射作用,使健康理念向社会各界传播,努力提高全社会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

四川省疾控中心、德阳市教育局、德阳市卫计委、德阳市健康教育所以及绵竹市卫计局、绵竹市教育局、绵竹市疾控中心等相关部门负责人陪同调研。

国内外信息

王毅谈中国与非盟五个优先合作领域

2017621日,外交部长王毅与非盟委员会主席法基在亚的斯亚贝巴共见记者时谈及中国与非盟合作的五个优先领域。 

  王毅说,我同法基主席就中国同非盟如何开创更紧密的伙伴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中方愿同非盟加强五个优先领域合作,法基主席作出积极回应,双方就此达成重要共识。 

  一是对接彼此发展战略,重点推进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成果的全面有效落实,尤其是发挥好非盟委员会对跨国跨地区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规划和统筹协调,促进非洲的一体化进程和整体可持续发展。二是开展和平安全合作,要把习近平主席宣布的对非盟军援落到实处,切实帮助非洲提升自主安全和维和能力,以实际行动支持非洲人以非洲方式解决非洲问题,同时推动联合国更多支持非洲的自主维和努力。三是加强公共卫生合作,当前重点是共同建设好非洲疾控中心和五个次区域疾控中心,运用中非携手抗击埃博拉的成功经验,支持非洲加强疾病防控体系和能力建设。四是开展人力资源开发合作,增加对非培训名额,扩大培训规模,探讨运用远程培训及现地培训等新途径,不断创新合作的新方式,为非盟和非洲培养更多亟需人才。五是密切国际地区事务协调,在多边舞台上共同发声,维护好中非和发展中国家正当权益。 

  王毅指出,非盟是非洲最大、最具影响力的政府间国际组织,在非洲和平与发展事业中发挥重要引领作用。我们提出这五个优先合作领域,完全符合非洲当前需求,符合非洲人民的迫切愿望,符合非盟《2063年议程》确定的战略方向。中方愿与非盟通过深化这些合作,开创更紧密的伙伴关系,引领中非团结合作,促进中非共同发展,为中非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注入新的动力。 

筑牢公共卫生防御屏障

SARS时代健全应急体系 

  在我国卫生应急发展之路上,SARS是绕不过去的一道坎。 

  2003年春,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国人猝不及防。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截至20038月,全球累计报告SARS病例8422例,其中,中国内地累计报告病例5327例,死亡349人,居世界首位。 

  “这场前所未有的公共卫生危机,给我们上了一堂活生生的公卫课,把我国倒逼上了公共卫生发展的快车道。”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曾光说,应对此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最重要的是在灾害降临前构筑一道坚固的公共卫生防御屏障。 

  十余年来,我国先后修订了《传染病防治法》《国境卫生检疫法》和《动物防疫法》等相关法律,其中2003年出台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成为我国首个专门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法规。2007年《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正式实施则标志着我国规范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基本法律制度已然确立。目前,我国已形成法律法规、行业规章、规范标准和管理操作4个层面的卫生应急法制规范体系,覆盖卫生应急全过程。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应急中心副主任张彦平介绍,2003年后,我国启动了应急预案体系建设,目前已建立起从国家到地方全方位的卫生应急预案体系。“对于此后的甲型H1N1流感等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我们已从疲于应付到从容应对,从被动迎战到主动出击,从各自为战到多方联动。覆盖全国的传染病防控救治体系已经形成。” 

  全方位提升公卫防控能力 

  除了突发传染病外,自然灾害发生后的紧急医学救援也是卫生应急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中央和地方财政的大力支持下,自2010年开始至今,我国已建成437支国家卫生应急队伍,其中包括19支紧急医学救援队伍、13支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队伍、3支突发中毒事件应急处置队伍、2支核和辐射突发事件卫生应急队伍,分类布局在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东北等7大区域。 

  自2008年汶川地震以来,我国完成了青海玉树地震、甘肃舟曲泥石流、四川雅安地震、云南彝良地震、云南鲁甸地震、2016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涝灾害等16起国内外重大自然灾害应急响应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死亡和伤残,降低了次生灾害的发生。 

  此外,我国卫生监测预警能力也有了很大程度提高,建立了覆盖全国大部分乡镇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建立了28种重点传染病和重点病媒生物监测系统,初步探索和建立了症状监测系统,并逐步完善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通过对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实时报告、实时分析、风险评估等一系列工作的开展,掌握了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动态变化规律,极大地改善和提高了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和预警能力。 

  短评 

  应对公卫事件需全社会参与 

  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每个人都有可能被裹挟其中。十余年来,我国政府在顶层设计方面不断作出努力——建立法律法规规范卫生应急工作,投入资金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加大人才培养等,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和处理,还需要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和支持。 

  在政府投入的同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完善和健全还需要不断吸引社会资源的支持和配合。首先,要制定激励化的政策措施,引导志愿者投身卫生应急救援工作中,通过立法和规章的形式促成卫生应急志愿机构及组织的建立,加强志愿组织、培训、演练和教育工作。其次,充分利用相关政策和制度,鼓励民间资本和力量参与卫生应急救援,依托市场资源进行调配,开拓卫生应急服务市场。 

  此外,我国卫生应急工作仍处于爬坡阶段,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整体水平距发达国家还有差距,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其中基层卫生应急能力相对薄弱是一个突出问题。作为发现和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一线关键力量,基层普遍存在卫生应急专业人员知识能力水平不足的现状,甚至有些基层地区缺少卫生应急培训、演练、装备、储备和处置经费,影响基层及时发现、识别和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H7N9亚型禽流感疫苗将投入使用 首批6月底运抵广东等地

 据农业部网站消息,为有效防控H7N9亚型禽流感,农业部积极推进科技攻关,组织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开展H7N9禽流感疫苗研究。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采用反向遗传技术,构建出安全高效的H7N9灭活疫苗生产种毒,经严格评价,新的疫苗毒株对禽类和哺乳动物均无致病力。

  为避免单苗重复注射、减少家禽应激次数和防疫经费开支,实现一次免疫同时防控H5H7两种亚型禽流感流行毒株的目的,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在原H5重组禽流感疫苗基础上,成功研制出重组禽流感病毒(H5+H7)二价灭活疫苗,对H5H7亚型禽流感保护率均为100%,为我国高效开展禽流感防控工作提供了坚强的技术保障。

  614日,农业部组织完成H5-H7二价疫苗评价和技术标准发布工作,并组织企业开展疫苗生产。为确保疫苗质量,已就严格批签发管理制度、强化疫苗产品电子追溯管理、监督检验等工作做出一系列安排。预计首批疫苗将于6月底运抵广东、广西等地用于开展免疫试点工作。

2016-2020儿童伤害预防项目”启动

伤害已经成为危害儿童健康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每年全世界约有95万儿童死于伤害和暴力,平均每天有2000多个家庭因非故意伤害失去孩子。619日,在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的支持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资助下,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牵头开展的2016-2020儿童伤害预防项目在京正式启动。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从项目启动会上获悉,为进一步做好儿童伤害预防工作,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公室、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三家机构将携手,在江苏省、陕西省、广东省、浙江省以及石家庄市、济南市的22个区/县,开展新一轮为期五年的2016-2020儿童伤害预防项目 

  项目旨在通过开展和评价不同类型的儿童伤害预防项目,减少儿童伤害导致的死亡和残疾,挽救儿童生命,总结儿童伤害干预模式和实践经验,供其他地区借鉴和推广。该项目将重点针对儿童溺水、儿童道路交通伤害、儿童故意伤害等重点儿童伤害问题,并围绕安全学校、安全幼儿园、安全社区、安全家庭全方位的“四安全工作模式进行探索和实施。据介绍,项目目标人群将覆盖学龄前儿童、学龄儿童以及儿童的家长和老师,预期项目实施将惠及22个区/县项目地区的10万余名儿童。 

学生群体成结核病高发防结核牢记“三字诀”

  结核病人七成是中青年 

  中国疾控中心结核病预防控制中心王黎霞主任说,结核病是一种细菌感染性疾病。咳嗽、咳痰大于两周、咳血或血痰是结核病的主要症状。结核病传染性强,可通过咳嗽、喷嚏和呼吸在空气传播。 

  集体生活的大学生和工人发病率尤其高。这部分人群压力大、睡眠少,晚上经常出入人流密集的娱乐场所,饮食不注意,导致抵抗力下降,从而增加了感染的几率。北京市海淀区是高校密集区,该区每年的肺结核病人中,50%以上是在校大学生。 

  防结核牢记“三字诀”—— 

  捂:自觉选戴外科口罩 

  据北京胸科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对20家医院32个结核病区消毒隔离现状调查发现:近四成病区肺结核患者极少佩戴口罩,六成病区也仅有少部分患者佩戴口罩。肺结核患者合理佩戴标准外科口罩(分吸湿层、过滤层和阻水层,对细菌过滤效率大于95%,对非油性颗粒的过滤效率大于30%),不仅可以减少结核菌向病房空气中播散,还可以避免患者自己感染其他病原菌的风险。 

  放:得空开窗通风换气 

  光靠口罩拦截细菌和病毒是不够的,开窗通风同样不可忽视。必须说明白的是,病室通风换气一次,可清除原细菌数的63.2%。理想状态是换气次数达到12/h以上(当流出和进入的空气达到房间容积时为换气一次)。在自然通风不良的房间里应安装辅助通风设备。 

  扫:上层空间紫外线照射 

  传统的紫外线照射产生的臭氧对人体具有伤害作用,所以普通的向下照射的紫外线灯只能在无人状态下使用;而循环风紫外线空气消毒器虽然可以在有人情况下开启,但对房间的密闭性要求极高。我们建议使用上层空间紫外线照射杀菌技术,通过下方安装挡板或百叶窗,将紫外光照射到病室的上层空间,通过上下层空气的循环流动达到持续消毒目的,还可以在有人的情况下持续消毒。